党员冲锋,青春绽放!这里的“战疫”格外红格外暖
发布时间:2022-03-27 浏览次数:566

正是上海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刻,上海正在启动新一轮网格化筛查,将防疫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以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在关键岗位上,在核酸检测点上,总能看到一群群忙碌的身影,他们用自己汗水和努力,以事不过夜精神,筑起牢固的防控岸线。

这里的“红旗”格外红

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盛华景苑小区内,出现了这样一群忙碌的身影,他们身穿红马甲,奔波在小区的各个点位,为小区的防疫工作默默付出。他们正是盛华景苑小区的党员志愿者先锋队。退休党员万琼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疫志愿者,她还带动了爱人、女儿、女婿一起成为了抗疫志愿者,奋战在社区抗疫的第一线。第一天核酸检测的时候,万琼穿上防护服在内场帮居民预约扫码以及维持秩序,后面由她的女儿女婿接替她继续进行后续工作。而她的爱人也坚守在南门进行轮岗工作。第二次核酸完成后,万琼穿上红马甲与其他的志愿者们坚守在东面,帮助小区内的居民签收、查找快递,以及居民封控期间所需的生活物资。

“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我感动于社区居民的配合,更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这是在上海杨浦区挂职的市委组织部2020级的选调生党员志愿者裘昊天写下的工作感悟。“如有需要,时刻准备着”“我们服从组织安排,听从街道、社区指挥”“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去”,这是杨浦党员的心声。区级机关工作党委统筹安排首批200名党员干部志愿者赶赴新江湾城街道开展志愿服务,配合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志愿者们不讲条件、不怕困难,礼貌、耐心、细致地做好服务工作,全力配合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热情耐心指导群众扫码、采集信息,积极引导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面对群众们的感谢和称赞,他们说“这是党员应尽的义务!”

“我是党员,我请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护卫校园安全!大家安全再顾小家!”这是华东理工大学保卫处徐汇校区技防岗负责人马昱弘的誓言。从3月2日到3月18日,马昱弘已连续16天以校园为家,坚守在工作岗位。马昱弘管理的监控室是配合流调工作的重要场所,他带领监控室工作人员经常奋战到凌晨,在海量数据中查阅出录像资料800余小时。

“党旗在这里飘扬”,在上海疫情最吃劲的时刻,一个个战斗堡垒巍然矗立,“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在全体居民的团结一致下,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 上海市劳模、老党员张才杰这样说。

让青春在抗“疫”中绽放

记者注意到,在这次疫情防控中,越来越多的沪上高校学子,担当各种志愿者,加入抗疫队伍中,共同守护上海这座城市。校园内,他们“花式”喊话测核酸、他们身穿“蓝马甲”收拾餐盘;社区中,他们为隔壁爷叔换药、作为核酸检测志愿者出征……青春正在此次抗疫中绽放。

3月13日,华东师大发布校园将进入闭环式管理的通知,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委书记黄美旭立马响应学校防疫专班指令,收拾行装,“逆行”奔赴校园上岗。但在她看来,这次驻守不是“逆行”,“这是我应该履行的责任和担当。面对疫情这场‘大考’,我一定要和学生们在一起。”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共有留学生1116人,占全校留学生比例60%以上。作为学院中外学生心中亲切热情的“大家长”,黄美旭带着这份信念,连日来一直坚守在高校抗疫第一线。目前华东师大在校留学生共308人,由于学校留学生类型多、居住地分散,加上部分留学生语言水平有限,排查工作难度不小。但黄美旭深知,精准的数据是防控的基础。她一再和团队成员强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仔细核准每个学生类别、各个条块的学生数据,“要尽一切办法联系到所有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在黄美旭的带领下,团队号召全院师生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就摸清底数,解读防控政策,督促学生核酸检测,风险区排查等关键环节进行了周密部署,确保整个学院抗疫工作的管理系统高效运转、责任到人。

确认好饭菜的份数,将打包好的盒饭与一次性餐具装进打包袋,再拎起袋子递出去,这样的动作,送餐志愿者重复了不下百次。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赖丽萍就是其中的一员,这是她近期第二次参与学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疫情可以阻挡我们出行的脚步,但是不能阻止爱和温暖的传递。”赖丽萍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她选择成为一个“逆行者”,为防疫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一次次重复着装配打包的工作,难免疲惫,但是一句句“谢谢”和“辛苦啦”使她因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而倍感满足。她表示,只要学校需要,她定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为守护美丽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18日,一个透明的饭盒在复旦师生的朋友圈里刷屏。这批“爱心饭盒”由复旦大学2003级计算机学院硕士校友、爱回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雪峰率先捐赠,在上海复旦大学发展教育基金会和社会爱心人士毛凌云先生的配捐支持下购买,它们将陆续运抵复旦大学各校区,经严格的消杀程序后,由学生志愿者们发放到同学手中。更多的饭盒正以最快速度陆续送至复旦大学,已运抵学校的饭盒,也第一时间经由志愿者发放到了同学手中。“校园准封闭管理期间,没有提前准备保温饭盒,每次去食堂都要再购买一次性餐盒,花销也增多了,有了饭盒就更方便。”不少复旦学子把手中的饭盒称为“雪中送炭”。

沈莹是交大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一名青年老师,在社区招募防疫志愿者时,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志愿者很累,但看到大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防疫工作,相互鼓励加油,相信很快就能云开‘疫’散。”电话那头,沈莹信心满满地说道。“我可以去做志愿者!”“我准备了一份小贴士,现在就发群里!”“我现在就去给隔壁楼的爷叔换药!”

红马甲、蓝马甲,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社区内,总能看到穿梭在各楼间的忙碌身影。据校团委统计,截至3月14日,已有976名志愿者积极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服务总时长约2327小时,上岗总人次超过1000人次。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封控不封行动,师生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在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座城市。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责编:徐晓燕 张虎